第(3/3)页 记忆深刻的不仅是台词,连那个腔调都萦绕耳边。 佩服自己5分钟。 有现代样板戏。《沙家浜》《红灯记》…… 还有歌曲。有《bj的金山上》、有周旋的《四季歌》、邓丽君的《何日君在来》等等。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黄河大合唱》,一套好几张,里边的歌当年肯定是听不出来意境,但觉得确实是好听。 这也不知不觉符合了我对艺术的自我总结:“好的作品一定是外行从感觉上觉得好,内行从理论上说好。”印象深的不仅是《怒吼吧!黄河》,还有其中一首张老三。 当时觉得很奇怪,还有这样唱歌的。 “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 我的家在山西(当年只是听了个音,也不知道是陕还是山),过河还有三百里!”行文到此,当年熟悉的词曲汩汩而出,刹都刹不住…… 还有乐曲…… 真的很多。 那个年代也听不出什么好不好听的,有就听,没什么选择。但如今细想起来,当年能被灌成唱片的,哪有不经典的。至少不会像现在,一句不在调上的人也能发抖音。 大量精而杂地听音质比较好的音乐的结果就是我唱歌基本都在调上。一个人喜欢一样东西的先决条件我觉得就是学了以后觉得很容易。 比如唱歌,我基本上听过几遍就能唱下来,还不跑调。 唱着开心,然后就再喜欢新歌。 良性循环。 那个时候除了唱片外,还有一个就是记不清是哪个台(有了电唱机后总算不用县广播站放什么就听什么了,至少可以自己用电唱机带的收音机调台了,多了不少选择)推出一档节目叫《每周一歌》,每周固定在一个时间段播放同一首歌,一周一换新歌。 感觉应该是中央广播电台,但不确定。 我当时像现在许多人追剧一样,追这个《每周一歌》,里边有许多好歌。 我会唱的许多歌都来自于这档节目。 追求完美的我每个章节都尽可能在网上查找一些相关信息,看看有没有什么是我遗忘的或是看看有没有什么能给我以启发的。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有好多记忆都是这样找回来的。 这个每周一歌原来还出过书,可惜边远小城的我没在书店见过,否则依我的性格肯定会买上一本的。 现在细回忆起来,这些形式多样的几十张唱片启蒙了我的音乐,而且是广义的音乐。 我一直觉得,我学的许多东西,初入门时不知不觉地接触到的都是层次相对比较高端的,让我在起点上就有了一种叫见识的东西。最低限度来说,至少也是让我极少走弯路。 绘画是这样,写作是这样,音乐也是这样。所以说见多识广是很重要的,古人诚不我欺。 用电唱机启蒙的音乐还有一个没有想到的结果。 就是每次放唱片时,父母都会叮嘱一下,唱片头要小心拿放,别划坏了唱片或摔坏了唱片头。 那个要是坏了很难修。 所以每次我去放唱片都是小心翼翼的。很怕弄坏了唱片头。在这之前只知疯淘的我慢慢地知道了有些事一定要小心。 心存敬畏才能学好东西。。 这也算是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然而启蒙终究只是让人知道了音乐本身这件事,是让人走上了赛场。真正要做出成绩还是需要喜欢,然后找对老师,苦练。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