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别说他们现在在80这个年纪想不到当年是什么样,就连我50这个时候如果不看相片都想不起来当年什么样了。 时间太快。父母的照片有很多。有好多本相册。 记录着他们那个年代的如烟往事。 我印象中小时候见过的照片基本上都是保存在两个地方。 一个是挂在墙上的大境框里。这个镜框和我们现在家里都曾摆在墙上但后来又基本上都收起来的大结婚照外边那个镜框不同,那个时候的镜框由前边一张很大的玻璃后边一张胶合板组成,然后夹层里边错落有致地摆着几十张照片。 另一个保存照片的地方是相册。那时候的相册基本上都是由一页黑色硬纸然后是一页半透明白色纸再一页黑色硬纸然后再一页半透明白色纸循环组成。买回相册后要再买上一堆各种彩色的牛皮纸相角贴,用于把照片四个角插入后在相角贴后边抹上浆糊加以固定。 好像印象中我初中前的照片都是这样保存的。 在这之后,就是我的照片了。我的照片就很多了,光是小时候的黑白照片就至少有上百张。 从出生百天开始到现在,基本上每个阶段都没有落下。 今天我能写出回忆录,有很大原因,是有这样的照片加上保留的各式各样的用过的物品,记录着我当年的经历,加上经常翻阅,很多东西都还能记在脑中,所以我才能去写这个回忆录。 否则想都不敢想。 我那个时候的照片基本上都是保存在相册中的。 我经历的相册大约有三种。 第一种就是刚才提到的黑硬纸加牛皮纸相角贴类的。 第二种不太好形容。相册每一页都是由一种正反面都涂满胶的硬白纸然后外边包贴着一张透明硬一点的塑料纸组成,这种相册基本上也是存放黑白照片的。相片可以直接粘在硬纸自带的胶上,就不用牛皮纸相角贴了。好像这种相册没用多久就淘汰了,因为彩色照片很快就流行开来。 第三种基本上就是专门装彩照了。那个时候家里常用的彩色照片基本上都是统一的尺寸,只要把照片插入进去就可以了。我初中在全市化学竞赛二等奖得的那本就是这种。 从我有了孩子以后,我也开启了为他们留下记忆的模式。他们的照片更多。从儿子开始在我怀中被我抱着认真读《小红帽》开始,到慢慢长大后开始拿着画笔乱画,再到幼儿园时抹着小红脸蛋儿哭着跳舞,每张照片都是一段记忆。 再看看女儿,从她刚出生后她哥哥在她床头好奇地看着,到公园中和小鸽子一起玩耍,再到油田乐园玩青蛙跳跳,再直到长大后的志愿者…… 一张张相片记录着他们成长的岁月。 而且这些照片只是开始。在以后的岁月中,还会有不同的照片、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时光记录他们未来的回忆。 当然也少不了和夫人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悠然自得,在镜头中记录下她一张张笑脸,回来放在朋友圈中慢慢欣赏,自然是快乐无比的。 随着时光流逝,现在的我们基本上用的都是手机拍的电子照片了,随时照随时保存,不用再费事儿花钱地扩印出来了。而且理论上是可以随时欣赏的。 可惜只是理论上的。 我不知道别人什么情况。自从我开始用手机照相后,照片数量暴增,随手拍下的当时认为值得记录的场景确实方便了不少。只是越照越多,手机存贮量不够就导出到电脑,不知不觉就拷贝出n多文件夹。 我已经好些年没有翻看这些年存贮成电子文件的照片了。 就连这次写回忆录想翻找出某个时期的某张照片几乎也变成了一项庞大的工程。 照片太多了,有几个场景我确定我照了,但就是找不到。。 算了,只能自己安慰自己:找不到只是暂时的,反正在电脑里,没准儿什么时候就遇到了。 不管怎样,从曾祖父母的照片到现在太多的电子照片,在从未间断的摄影环境的熏陶下,我最后爱上摄影肯定是必然的。是啊,有了这么多传承,拿起相机是迟早的事儿。更何况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就开始有照相机。尽管是借的,但毕竟每次都会给我们留下几十张的照片。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