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一等奖的征文-《我的回忆录之五十有二》


    第(3/3)页

    和当年小学时满是形容词的“范文”比不可同日而语。

    为了纪念,录文于此。

    镜头中的档案人

    田连宇

    因为从小喜欢画画的缘故,为了搜集素材,拿起了相机。

    随着时间的流逝,某一天起,觉得自己的技术有了提高,于是开始到处参加摄影展。

    受我画的工笔花鸟画的影响,我参加影展的作品大多也以花卉、草虫、雨雪等为主题。《荷趣》《菊影》《桃红》《傲雪》等等出现在了很多影展中。

    今年疫情期间,油田公司持续开展“战严冬、转观念、勇担当、上台阶”主题教育活动,让我开始把目光转向了身边的档案人,萌生出了用镜头记录他们平凡的坚守的想法。

    (一)温湿监控

    镜头中这个发际线升高的人叫王曙光,是一个20多年的老档案人了。此刻,他正默默地拖地。

    尽管他已经是档案资源管理办公室的科长,但这仍然是他每天都要做的工作之一,如果遇到天气干燥的时候(在北方除掉夏季那有限的几天是经常的事儿),他一天就要把偌大的库房拖上七八次,以便让湿度达到标准。

    档案受温湿度影响很大。高温高湿容易加速纸张的老化,易造成霉菌、细菌的繁殖,但低温低湿又会使纸张变脆,因此档案库房适宜的温湿度标准为:温度14-24c,相对湿度45-60%。这就要求档案保管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每天都要对库房进行监控,过高或过低都需要人工进行调整。

    全油田档案系统共有594个库房43280多平方米地面,就是这样由这些普通的档案管理人员用手中的拖布每天一平方米一平方米地拖了20多年。

    (二)信息注录

    这是一个普通的档案员,我并不知道她的名字。当我的镜头捕捉到她的时候,她正认真地把纸质档案上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也就是档案业务流程中的注录。

    这无疑是一项枯燥的工作。早期的档案是没有进入计算机的。直到2008年中国石油才启动了档案管理系统1.0的建设工作,虽然在这之前大庆油田档案信息化工作就已经开始了尝试,但早期的档案仍然需要档案管理人员一条一条地进行注录。如果遇上信息内容比较多的,比如有的一个文件中就有上千个人名的档案,特别是早期这样的档案全是手写的时候,再加上人名中掺杂着一些80年代初国家第二次的简化字的档案,让这些年轻的档案员如看天书。他们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识别、打电话、查字典、问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有的时候两三天也只能注录一条信息。2019年大庆油田档案系统统计报表中的上千万条目录就是这样由普通的她们一条一条录入的。

    (三)档案修复

    照片中的人因为熟悉的缘故,我知道他有一双灵巧的手,这双手不仅在球场上让对手胆寒,修复起档案来也是一丝不苟。

    档案在长期保管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受不适宜的温湿度、保管不当以及早期不重视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档案制成材料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这就要求我们对损坏的档案进行修复。

    这绝对是一个精细的活儿!

    不用说诸如奖牌类的白钢、亚克力、铜质及锦旗类的绒布等等花样众多的材料,光是纸质类档案就有诸如硫酸纸、铜版纸、道林纸、证卷纸、新闻纸、还有以前财务报表用的一次需要复写出许多张的的超薄的证券纸等等,让档案修复变得异常复杂。

    而成立于2009年的大庆油田档案修复中心就是要把这些损坏的档案进行修复。

    为此他们不断尝试,从字迹加固、手工修裱到铜质奖牌修复,从单面字迹纸质档案到双面字迹纸质档案,从棕帚的运用到浆糊的熬制……一份份破损档案在他们手中焕然一新。

    而挑战一直都在。

    所以未来的日子里,需要这些档案修复人员要更耐心、更细致,做得更好……

    以上这几张照片中出现的场景只是大庆油田众多档案人员的缩影,还有更多镜头没有捕捉到的精彩瞬间。正是这些普通档案员的默默奉献、执着坚守,才留存下一卷卷珍贵厚重的原始档案,真实记录下企业发展与蜕变的完整历程……

    (照片来源:大庆油田档案馆日常工作场景。

    照片提供:大庆油田档案馆田连宇)

    如果说在写作的过程中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我从来没收到过稿费,所以应该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添加上这一点:稿费收入10元以上。


    第(3/3)页